5月13号,京东发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营收创史上最佳,净利润创史上第二。肉眼可见非常漂亮!
但资本市场反应冷淡,财报发布后,京东美股一度下跌,直到京东、美团、饿了么因外卖被约谈的消息传出,市场捕捉到外卖内卷即将被叫停的可能性,股价才转跌为涨。今天,京东港股表现更弱,较美股夜盘已跌近3%。
《划重点》从多位二级市场投资人得到的信息是:市场普遍对京东未来增长有两方面担忧,第一,受益于国补的增长是否可以持续?第二,外卖业务的是否会陷入低效内卷?
另据《划重点》获悉:刘强东最初给京东外卖设定的预算是40亿人民币。京东外卖官宣日订单突破1000万单时间前后,外界曾盛传一则专家会信息,曝光了京东外卖补贴背后的巨额代价:客单价补贴前40,当前每单收入3元(配送+打包,无佣金);骑手成本7-8元,C端补贴6元,每单亏9元;一天亏损6000-7000万。
以此推算,如无法有效降低亏损,提升经营效率,京东外卖预算将会很快见底。在财报电话会议上,京东CEO徐冉一方面透露京东外卖日订单量将很快超过2000万单,另一方面也在极力安抚投资人情绪:外卖业务前期会有一些投入,随规模增长将改善。
大摩最新闭门会中给投资人的建议更直白:在电商领域的投资顺序保持不变,继续优先推荐阿里巴巴而非拼多多,且拼多多优于京东。
显然,市场对京东未来的增长预期并没有很乐观,单季度的增长很难让投资人线性外推。这也是为什么京东在大笔回购、分红的情况下,整体市盈率长期维持在8-10倍。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营收、利润等是“面子”,资产负债表、现金流是更重要的“里子”。
l京东零售营收为2638.45亿元(约合363.59亿美元),2024年同期为2268.35亿元。这部分贡献了京东收入增长大头。
l京东物流营收为496.67亿元(约合64.72亿美元),2024年同期为421.37亿元。表现算是稳健。
l新业务营收为57.53亿元(约合7.93亿美元),2024年同期为48.70亿元。京东外卖等业务计入此部分。
再看“里子”。一季度,京东现金流、资产负债表隐忧初现,随着二季度外卖等扩大支出增加,短期现金流可能进一步承压。
l自由现金流不算强劲,录得-216亿元人民币。负的自由支出通常会导致营运资本的恶化。考虑到Q1通常是电商销售的淡季后期+备货周期,京东还在外卖等新业务上投入加大,将进一步消耗现金流。
l流动资产总额3572亿元,流动负债总额2841亿,流动资产净额731亿。以京东历史表现来看,目前资产负债表处于相对不那么宽裕的阶段。
“史上最佳”财报从何而来?财报数据显示净产品营收2423.09亿元(约合333.91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2085.08亿元相比增长16.2%。
l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商品(我们统称为3C产品)营收为1442.95亿元(约合198.84亿美元),与2024年同期的1232.12亿元相比增长17.1%。最受益国补,拉动了集团整体增长。
l日用百货商品营收为980.14亿元(约合135.07亿美元),与2024年同期的852.96亿元相比增长14.9%。增长低于集团整体水平。
很显然,国补降低了消费者购买门槛,直接拉高京东主营3C产品销量,但补贴成本由政府承担,未计入京东成本项(营销等)。这让京东毛利率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净利润率升至3.6%。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资本市场不会因为当期数字漂亮就给高估值,投资人更关心增长及可持续性。京东这次亮眼财报,更多是搭上了国补顺风车,而这个效应正在转弱。
今年,国家延续并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覆盖品类从家电延伸至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3C数码产品,单件补贴比例最高达20%,并通过电商平台实现快速落地。京东、淘宝、抖音等平台成为政策主要承接方。
从关键财务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一季度营收和利润大幅增长,与3C产品的强劲表现高度相关。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同比增长高达17.1%,同期整体零售额、净利润也随之增长。这与从国补政策时间完全重合。
其中,特别是针对家电、电子产品的国补政策,直接降低了消费者购买这些商品的实际支付价格。有效地刺激了需求,拉动了市场。京东这种以3C家电起家、并在这些商品的补贴中占绝对优势的平台,无疑是最大受益者。
更关键的是,国补在惠及消费者的同时,成本由国家承担,没有直接进入到京东的成本中。这意味着,在销量提升的同时,京东成本结构并没有恶化。3C家电又一直是京东毛利率相对较高的优势品类,销量的爆发式增长,直接拉高了此类自营产品销售额,并带来整体毛利的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国补带来的巨大流量和人气,也让京东的其他业务(如日用百货、甚至是第三方平台业务)享受到了一定的“交叉销售”红利,带动了整体收入的增长。这是典型的流量溢出效应。
可以说,京东一季度的数据高增长、高利润财报,很大程度上是“国补红利”的精准反映和集中释放。
可问题是,国补是政策性、阶段性的,并非京东自身的商业模式或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去掉补贴因素,京东自身核心业务的内生动力增长是否足以支撑未来的预期。
事实上,进入二季度以来,市场上已经普遍出现“国补效应”正在转弱预期,从一些上游供应商的数据和指引中也能侧面印证这一点。这里按下不表。
核心电商业务增长乏力,京东一直在寻找新的增长点。近期京东主动引燃的外卖大战,将商业竞争诉诸意识形态寻求解法,裹挟舆论情绪对美团口诛笔伐,一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外界对于京东此时进入外卖市场,多少有忧虑情绪。为什么?
首先,从竞争格局上看,外卖市场早已不是蓝海,而是高度成熟、竞争格局基本已定的“存量市场”。美团和饿了么经过多年的烧钱大战和精细化运营,已经在用户心智、骑手网络、商家覆盖等方面构筑了壁垒。
京东此时加入,想在一个发展了十几年,增速极低的存量市场中盈利,挑战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京东想要构建的是一个商家多赚钱、骑手多赚钱、用户省钱的乌托邦形态,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除非京东转变商业属性,将外卖业务定位为慈善。
京东加入外卖大战更像是电商业务高压下的被动举措。其核心业务是传统的3C家电、日用百货,属于中低频甚至低频消费。用户可能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购买一次家电或手机。这种低频特性,导致京东APP用户日活(DAU)相对较低,尤其是当美团等竞争对手,通过即时零售切入3C市场时,这逐渐成为京东最大的焦虑。
外卖,是最高频的本地生活服务场景之一。用户可能一天打开APP点几次外卖,如果京东能够成功切入外卖市场,即使不能在外卖本身赚钱,也能极大地提升京东APP的打开率和用户粘性,为核心电商业务带来优质、高频的流量。
从这个角度看,京东当下发力外卖,与其说是要再造一个盈利能力强的新业务,不如说是一种战略性的“投流”或“获客成本”,目的是通过高频业务为业务导流,解决业务核心的困境。
问题在于,即使是外卖行业的领头羊美团,外卖业务在达到极致规模效应后,经营利润率也长期徘徊在非常低的个数水平。这是一门典型的“苦”业务,需要极强的运营效率、对骑手的管理。目前仅有美团实现了正向盈利,对比之下,饿了么占30%左右的市场仍未实现盈利。
业务层面的不确定性之外,京东外卖人事任命上也没有想象中的坚定。近日有媒体报道,京东外卖配送负责人杨文杰被调岗,其原因是会议上反驳刘强东意见,引起后者不满导致,且此次人事调整京东外卖负责人老K(郭庆)事后才知情。
作为一个外来者,京东既缺乏外卖基因,又需要在巨头盘踞的市场中,投入巨资吸引用户、拉拢商家、建设队伍。在成本、效率、品牌心智等PG电子推荐游戏方面都没优势的情况下,想要中短期在外卖业务本身实现盈利,可能性微乎其微。
京东表现出了抓住政策机遇的能力,但并没能缓解市场对未来增长路径和增长质量的疑虑。如何找到新的成长曲线,如何在当前投入与未来产出之间取得平衡,是京东必须直面、且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