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总面积2407平方公里,辖12镇5乡215个村,户籍人口52.4万人,常住人口42.5万人,耕地面积191.05万亩。全县海拔16122762米,年平均气温8.1℃、日照时数2210小时、降水量415毫米、无霜期160天,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县内有“陇西堂”“李家龙宫”等多处李氏文化遗址遗迹,素有“千年药乡”“天下药仓”和“西部药都”之美称,县域“四通八达”、对外“一环六放射”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具有南拓北展、承东启西的发展扩散效应,享有陇上“旱码头”之誉。
陇西县是甘肃省马铃薯主产县区之一,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全县围绕定西市打造“中国薯都”目标,坚持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加快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2025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4.05万亩,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27.4万亩,预计总产量达到53万吨以上,年生产马铃薯脱毒苗4000万株,原原种7000万粒,原种和一级种产量达到26万吨以上,马铃薯全产业链年产值约10亿元。
陇西县以“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为导向,构建从脱毒苗到一级种的全链条种薯繁育体系,种薯品质与产能稳居全省前列,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芯片”支撑。
品种创新迭代,满足多元需求。陇西县依托省市科研院所及甘肃裕新农牧科技公司等种薯企业,开展马铃薯新品种繁育工作,以打造全国马铃薯战略储备粮基地和主食化示范基地的需求为导向,重点推广高产、优质、抗病、抗旱、适宜全粉、淀粉加工和市场需求的专用品种。先后培育推广陇薯7号、陇薯10号、青薯9号、希森6号、冀张薯12号、陇薯14号、荷兰15号和V7等高淀粉、主食化加工和鲜食菜用型马铃薯品种20余个。
繁育体系健全,产能质量双优。构建“脱毒苗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的完整繁育链条,脱毒种薯应用覆盖率达100%。龙头企业甘肃裕新农牧科技公司年生产脱毒苗4000万株、原原种7000万粒、原种1.5万吨,繁育品种涵盖陇薯、青薯、荷兰等十多个系列,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内蒙古、四川、贵州等省区,外销量占总产量的30%。
创新推广“一分田”良种繁育模式,每年向县内农户投放原原种1000粒,每户种植0.25亩原种扩繁田,当年可产脱毒原种375公斤,次年可播种2.5亩一级种,第三年可供30-35亩大田用种,有效解决种薯退化快、农户用种贵的问题,带动建成原种繁育基地1.11万亩、一级种扩繁基地16.2万亩,实现“农户自繁、基地扩繁”的良性循环。
质量管控严格,信誉享誉市场。每年对种薯生产企业开展23次种薯质量抽检,重点检测纯度、带病率、发芽率等指标,按照马铃薯脱毒种薯国家标准抽检要求,近三年全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抽检中,脱毒苗、原原种、原种合格率均达到了100%。县内脱毒苗、原原种、原种和一级种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规范完善,所产种薯产量高、病害少、适应性强,原种亩产量平均在1800公斤以上,一级种平均亩产量在1500公斤以上。
陇西县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马铃薯种植“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产业化”五化并进,打造高水平示范基地,推动产业从“粗放种植”向“精细管理”转型。
区域布局科学,实现“一地一品”。根据海拔、气候、土壤等条件,陇西县优化种植区域布局,形成三大特色产区。一是河谷川水区,重点发展优质菜用型和加工专用薯,推广冀张12号、V7等早熟品种,利用热量高、水肥条件好的优势,抢占鲜薯早市。二是南部高寒阴湿区,培育脱毒种薯和优质菜用型品种,推广陇薯7号、陇薯14号等中晚熟品种,依托冷凉气候保障种薯质量。三是北部干旱半干旱区,主攻高淀粉型品种,推广青薯9号、陇薯10号等,满足淀粉加工需求,提升原料附加值。三大产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实现“品种与区域匹配、产出与需求对接”,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
标准化技术集成,提升种植水平。陇西县紧盯打造区域性特色优势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推广“配方施肥+黑膜覆盖+脱毒良种+统防统治+机械化耕作”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组合配套技术,实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销售的“五统一”生产模式,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的推广应用。2025年全县马铃薯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27.4万亩,其中在福星镇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万亩标准化种植相对连片的示范片带1个,主要开展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在德兴、渭阳、福星建成千亩核心示范区3个4053亩,重点开展优质脱毒种薯应用、有机肥、低毒高效农药等现代设施设备示范。在福星、渭阳、永吉等乡镇建成百亩攻关方10个3500亩,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展示示范。
政策扶持有力,强化基础保障。为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助力乡村振兴,陇西县近年来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推动全县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利用丝路寒旱项目资金100万元,建成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7296.21亩;利用第一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360万,建成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2250亩;利用第二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63.9万,建立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532亩。2024年利用市级特色产业发展资金30万元,建成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500亩;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321.2万元,建成原种扩繁田2007.5亩;利用中央第二批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资金50万元,建成马铃薯种植基地5018.51亩。2025年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403.48万元,建立原种扩繁田2521.75亩;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268.74万元,建成相对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12000亩;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122.46万元,建成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3803.8亩。通过政策扶持,基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为稳产高产提供保障。
陇西县以“加工增值、品牌增效、销售拓市”为重点,推动马铃薯产业从“卖原薯”向“卖产品、卖品牌”跨越,价值链持续延伸。
加工能力扩容,产品类型丰富。陇西县现有定西清吉制品股份公司、甘肃甘小胖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甘肃青谷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马铃薯加工企业4家、民间小作坊23家,年产各类“定西宽粉”产品1万吨以上。引导扶持县内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扩容精深加工产能、创新研发新产品,建设“定西宽粉”产业园,打造定西宽粉、预制菜和甘肃麻辣烫调料包等特色品牌,同时建设马铃薯冷冻食品加工厂1座,新建薯片油炸生产线、锅巴生产线、宽粉生产线、苕皮生产线、马铃薯冰激凌等生产线条,进一步扩大县内马铃薯加工产品,以马铃薯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逐步成形,加工链条不断延伸,延链补链产品不断丰富,产业集群化程度不断提高。
仓储设施完善,实现“错峰增收”。依托产地初加工、冷链仓储设施建设等项目,陇西县持续完善马铃薯贮藏体系。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1060吨马铃薯贮藏窖2085座,100吨马铃薯贮藏库437座,100吨以上铃薯贮藏库67座,静态贮藏能力达到18万吨以上,机械冷库274座,贮藏能力达到3万吨以上,可满足县内40%的鲜薯贮藏需求,通过科学贮藏,初步达到了“增加供给、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保证加工、促进增收”的目标,有效解决“丰收贱卖”问题,保障农户收益稳定。
品牌营销拓市,提升市场影响力。以“定西宽粉”品牌为核心,陇西县加强品牌培育与市场开拓,借助“甘味”区域公用品牌,注册“陇味西有”“青谷农业”等商标,同时构建“线下+线上”销售网络,推动“定西宽粉”品牌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辨识度。
线个,在福建、上海、广州、四川等地开辟终端市场,与康师傅、双汇、好丽友、洽洽等国内食品领军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年销售优质商品薯30万吨以上、淀粉薯10万吨以上,建成“定西宽粉”实体店85家,形成线下展示与销售窗口;线上加强与抖音、快手、京东等平台的对接洽谈,依托全县20家电商应用企业、60家个体网店以及“京东平台定西馆”“定西宽粉馆”等网络销售平台,支持“陇之味”电商平台和“甘肃甘小胖”供应链有限公司共同打造2家“定西宽粉”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扩大了“定西宽粉”产业的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提升陇西县马铃薯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马铃薯产业已深度融入陇西县乡村振兴各领域,在带动增收、促进就业、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实践。从“一粒种”到“一条链”,从“田间薯”到“桌上粉”,陇西县马铃薯产业已实现从传统作物PG电子安卓/苹果下载向富民强县支柱产业的华丽转身。通过科技赋能、规模经营、全链升级、品牌引领,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质效不断提升、带农作用显著增强,为县域经济壮大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未来,陇西县将持续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薯光”照亮更广阔的乡村振兴路,谱写“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篇章。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