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浦、嘉善、吴江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是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党中央支持你们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走进掩映在青砖黛瓦中的上海市青浦区市场监管局朱PG电子娱乐平台家角市场监管所,展览室墙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醒目生辉,定格时光,铭刻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起子落笔的那段岁月。
“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重要讲话,正式宣告长三角成为新时代引领中国发展的“三大引擎”之一。
自此,这片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之一,开启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蝶变跃迁。
在当下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词,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基因”,融入区域发展的“血液”。所有政策出台和工作推进,都围绕一体化着墨、奔着高质量落笔。连点成线、串线成面、叠面成体、聚体成势,这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扎实探索,也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结出的硕果。
本报采访调研组走进长三角,通过实地探访,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一体化新图景,触摸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下的市场监管脉动,记录市场监管部门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足迹和不凡征程。
在江苏苏州吴江和上海青浦两地连接地带,有一片叫作元荡湖的水域。这里碧波荡漾,是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但就在几年前,这片水域还是“三不管”的死水潭。今昔巨变,正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以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制度创新改革,率先破题“一体化”的生动实践。
2019年10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关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同年11月1日,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在内的示范区正式亮相,揭开了长三角一体化“试验田”的面纱。这片面积达2300平方公里的示范区,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也见证了市场监管部门聚力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坚实步伐。
多年来,在相关省、市市场监管部门的强力推进下,示范区两区一县市场监管部门以企业登记注册、“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执法、绿色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等一项项市场监管领域实际工作为抓手,持续推进示范区建设,并取得新突破。如今,“试验田”已经结出累累硕果——2025年5月,示范区发布第5批制度创新经验。至此,示范区累计推出154项制度创新成果,共有57项制度创新经验面向全国复制推广。
同样是在这里,长三角一体化跨区域通办发出首张营业执照,开启了长三角经营主体跨区通办的先河。
2019年3月29日,从新闻里听到的长三角一体化,真实地照进了姚先生的生活——当天,姚先生在嘉善县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协助下,通过上海市“一网通办”平台的数据推送和线下专递,拿到青浦区市场监管局核发的、注册地为青浦区朱家角镇的公司营业执照。
而今,企业登记注册跨区通办,已经成为长三角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共建共享统一大市场中再普通不过的应用场景。
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标准统一、市场开放、监管互通。多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围绕市场监管领域跨区域跨部门的议题不断向纵深迈进,在破界中创新,在创新中蝶变,致力于共同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放心、质量领先、满意消费、示范引领的长三角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共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先行区,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自2019年1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政府签署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到2024年底,长三角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共同签署实施合作协议36项、发布政策文件19项,滚动推进年度重点任务113项,从合作初期成立的10个专项合作组到业务条线项合作任务,市场监管一体化持续走深走实。”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综合规划处有关负责人说。
制定《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发展“十四五”规划》《长三角地区市场监管联动执法实施办法》《长三角绿色认证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长三角CCC免办联动机制工作指引》等系列政策措施;联合发布实施《电子证照共享应用规范》,促进三省一市17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跨省“一网通办”,40类高频电子证照跨省共享互认,74个居民服务事项“一卡通用”;联合成立长三角标准一体化建设工作组,确定以“310”为一体化字段的长三角区域地方标准编号规则;发布国内首个区域性地方食品安全标准《长三角地区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信息追溯》,让“舌尖上的长三角”更加安全;加快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数字化转型,形成三省一市经营主体库,累计归集6.98亿条数据……一项项政策、一件件行动、一组组数据,成为区域一体化持续破界的生动注脚,也成为长三角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全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的有力见证。
“从2019年制定出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到2024年印发实施《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从一体化发展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目标更加清晰,航向更加明确。”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王益洋说。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是新时代必答题。如今,做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火车头”,已经成为长三角市场监管部门加速推进一体化发展的“潜意识”。
2024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吸引了全球目光。
邮轮启航的背后,一个以上海为核心,协同苏浙皖的“海工矩阵”已然成形,正向全球产业高地迈进——这艘使用超过2500万个零部件,铺设电缆总长超过4700公里的邮轮,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创造”,也再次印证了一体化协同的力量。
而国产大飞机C919之所以能成功翱翔蓝天,同样得益于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布局下,围绕上海这个核心,苏浙皖三省凭借各自的产业基础,形成了分工合作、错位发展的配套格局。如今,三省一市形成的产业集群已汇聚了近千家产业链相关企业,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全国超过1/3的大飞机装机配套供应商都集中于此。
国产大型游轮、国产大飞机的成功研制,都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而质量基础设施则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
“经济大省挑大梁,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这离不开标准、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的强力支撑。”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沈海斌说。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出台《高水平构建质量基础设施赋能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质量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入推动“品质江苏”建设,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质量基础设施“硬支撑”更加夯实;浙江省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2.0,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一站式”综合集成服务,促进企业质量提升、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安徽省政府将实施质量强基赋能工程列入2025年重点工作计划,将通过开展质量强基、攻关、跃升、普惠四大行动,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
在今天的长三角,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26个国家级先进制PG电子娱乐平台造业集群如璀璨群星,点亮中国产业经济版图,构建起一个个既跨“域”又协同的产业共同体。这背后,是须臾不可或缺的质量支撑。
长期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聚焦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资源的系统集成和融合应用,以质量基础设施的“强筋健骨”,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战略性新兴产业“拔节生长”、未来产业“破土而出”,在协同发力中全面助推区域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计量领域,2023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全面深化长三角计量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印发。截至2024年底,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已累计联合制定《激光标线项长三角计量技术规范,立项计量技术规范33个,批准筹建空间信息、生物技术药物等4个长三角计量技术委员会,强强联合、互相赋能的一体化发展新态势加速形成。
在标准领域,建立“六统一”的地方标准协同机制,提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关键领域标准支撑能力,在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绿色能源等领域主导制定一批国际标准,推动长三角标准引领体系更加健全。“长三角标准”已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金字招牌。
在认证认可与检验检测领域,长三角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联动推进长三角区域质量认证制度创新,长三角检验检测行业正朝着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加快迈进。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地区以全国18%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出具了全国23.4%的检验检测报告,创造了占全国28.7%的业务收入。
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域,长三角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以产品质量联动抽查为抓手,实施质量联查、问题联处、风险联控,防范和化解区域性突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自2019年签署《长三角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合作备忘录》至2024年底,共联动抽查24种、5687批次产品,发现并依法处置不合格产品513批次。
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是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见证者。2017年,市场监管系统第一家独立建设的软件质检中心,也是江苏省首家、华东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软件质检中心正是依托该院建设。“这为服务南京市在长三角率先实现‘软+硬’一体化服务软件信息及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如今再次提及,该院院长周骏贵仍然难掩自豪之情。
质量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正成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如今,“有需求到小站,质量管家帮您办”已经成为南京市乃至江苏省企业口口相传的“发展宝典”。也正是得益于对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接续投入,黄山市连续5年在安徽省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中获评A级等次,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工作连续3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2019年4月,长三角三省一市消保委在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下,成立长三角消保委联盟,锚定“打造区域消费维权合作一体化全国样板”的目标,携手推进长三角消费维权一体化协作。几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消保委接续推出长三角线下异地异店无理由退换货机制、推进消费争议快速响应先行和解激励机制、伴手礼评测巡礼、放心消费行业创建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以消费维权的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推动长三角消费一体化向更深层次迈进。
今年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正着力培育一批放心商店、放心市场、放心网店、放心餐饮、放心景区,共同开展消费维权效能提升等活动,构建区域内网购平台消费投诉处置协查协办机制,持续擦亮“满意消费长三角”金字招牌。
平台经济、智慧城市、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经济数字化转型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三省一市高度重视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原本“各自为政”的数据流动得更顺畅。近200项跨省通办事项的背后,是数据共享、审核标准协同等成百上千个环节的持续打通,这背后是三省一市有关部门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数据实时、高效、有序流动。
《数字长三角发展报告(2024)》显示,长三角数字经济增加值已突破12万亿元,约占全国数字经济增加值的30%。如今,长三角加速“奔跑”的数字经济、不断培育壮大的新质生产力,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成为牵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也对市场监管方式和手段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发展有要求、民生有期待,市场监管数字化转型改革也正在进一步加速升级——启动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数字化转型行动,依托长三角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三省一市数据资源平台,在经营主体跨省迁移、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共享、网络交易数字化协同监管、三品一械广告审查协同、计量协作、药械化产品跨省委托生产协同监管、信用监管协同8方面开展数智协作,长三角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领域以数据共享和系统协作为两翼的互联互通体系加速建成。
早在2007年4月,江浙沪三地16个城市的市长在浙江湖州共同签署《共建信用长三角宣言》。这是我国第一份区域性政府间“信用宣言”。2024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推动长三角市场监管部门在浙江温州签订《推进共建“信用长三角”框架协议》,推动信用信息共享、联合惩戒及标准互认,成为国内首个区域性信用协同制度范本。
“这对市场监管部门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在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看来,框架协议探索信用赋能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是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有机衔接协同深化的有益探索。
既顺势而为又主动作为,既多点发力又形成合力,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错位发展、由表及里的重塑,是取长补短、共融共通的几何级裂变,也让一体化发展的“协奏曲”更响亮、大合唱愈高昂。
当下,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有了更为具体的指标——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签订《长三角市场监管部门共促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合作协议》《长三角信用监管风险提示一体化合作协议》《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数字化转型数据共享合作协议》《南京都市圈优化消费环境行动合作协议》等6个合作协议,将进一步协同共推高质量发展。比如,全面启动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联合行动,开展“长食常安”监管服务惠民和“常检长安”品牌系列活动,制定出台长三角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一体化、规范化管理制度,共同编制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发展“十五五”规划,加快建立区域示范协同的市场监管数字化体系等。
“要协同共建营商环境、共促竞争治理、共推质量发展、共筑安全防线、共塑监管体系,精准回应人民群众对市场监管工作的期盼。”安徽省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表示,长三角三省一市要持续推动规则制度统一,服务发展消费主导型经济,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长三角先行区建设,推出更多引领性、创新性、标志性合作成果。
这片热土,曾是渔火与帆影交织的鱼米之乡,如今更是挺立改革潮头的先行区。截至2024年底,长三角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24.4%,万亿GDP城市增至9个,占全国1/3,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万里长江奔腾不息,见证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辉煌篇章。长三角一体化的奋进之路,记录着市场监管人牢记嘱托接续奋斗的耀目足迹,展现着市场监管工作锚定大局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担当作为,彰显着市场监管事业改革创新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的伟大实践。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这是党中央赋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的历史使命。
采访调研组成员:刘忠学、王惜纯、张文礼、王嘉、蔡美萍、曹吉根、李辉、丁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