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60年来,西藏公安将忠诚警魂写在雪域高原,将坚守奉献融入骨髓血脉。如今,在西藏的大街小巷,警灯闪烁的警务站带来满满的安全感;在海拔4500米的虫草采集点,临时警务室守护在雪山之巅;在广袤的农牧区,驻村民警调解矛盾、送证上门,将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一个个平安坐标,一次次“双向奔赴”,绘就了平安西藏、法治西藏的壮丽画卷。
昌都,扎曲河、昂曲河从雪山而来,汇聚成奔腾的澜沧江。75年前,昌都战役开启了西藏和平解放之门。
6月5日7时许,在昌都市解放广场上,昌都市公安局民警辅警跑步时的口号声划破清晨的宁静。近年来,昌都市公安局常态化组织民警辅警开展晨跑,每天跑5公里成为民警辅警的必修课。
无独有偶,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中国海拔最高城市那曲市,同样的早操晨练也在进行着。“在高海拔地区,开展体能训练更能磨炼队伍意志。”那曲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张玉晶告诉记者。
60年的改革发展,西藏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推动着西藏公安工作体制机制变革。面对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新形势新任务,如何确保公安队伍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面对高原高寒、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特殊环境,边坝县公安局组织民警强化单警作战技能和团队协同配合训练,重点提升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的快速反应、高效处置能力。吉隆县公安局着重培养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懂信息应用、懂群众心理,会排查化解、会执法办案、会管理服务、会宣传发动的新时代公安民警。
新征程上,西藏公安不断推进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在夯基固本、创新转型中不断提升打击犯罪、服务群众、护航发展的能力水平。
“感谢你们耐心细致的调解!”2024年7月13日,在比如县公安局比如镇派出所矛盾纠纷调解室,民警辅警成功调解了一起因工地PG电子客服中心脚手架出租问题引发的矛盾,当事双方握手言和,并签下协议。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社会矛盾,而化解矛盾的“秘籍”来自于扎实的基层基础工作。
被评为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安多县公安局扎仁镇派出所建立“天线帽”义警队,发动老书记、老党员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防范宣传、治安巡逻,全力守好西藏北大门。
丁青县公安局在虫草采集点设立临时警务室,将矛盾纠纷化解阵地延伸到虫草采集点。民警主动与群众沟通交流,靠前服务,了解他们在虫草采集过程中的困难与诉求,现场协调解决。
在比如县白嘎乡,白嘎乡派出所创新构建“1+23”多元调解体系,不仅在派出所建立了“白莲花夏尼调解室”,还在23个行政村建设了村级调解室。2024年以来,该所已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0余起,调处成功率达99%。
在群众跳锅庄舞的广场上,比如镇派出所组建“锅庄义警队”,以“民警牵头+义警辅助”的警务模式,实现矛盾纠纷就近、就地化解。
立足“派出所主防”,推动警务前移、服务下沉,深化“警格+网格”融合共治,培育群防群治力量,打造“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基层治理共同体……西藏公安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以“基础实”护“百姓安”,为西藏长治久安夯实基础。
走进安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车管所业务大厅,服务窗口上的汉、蒙古、藏、维吾尔、壮五种文字标识非常清晰。
安多县公安局副局长李凯介绍道,该车管所创新推出“线下+线上”多民族语言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了各族群众的业务办理需求。
边坝县公安局组织30名骨干民警组成“双语普法宣传团”,将法律知识送进牧场、帐篷、寺庙;组建“摩托骑警队”,深入偏远牧区开展“送证上门”,被牧民亲切地称为“流动户籍室”。
比如县公安局比如镇派出所推出“比派一点通”微信小程序服务平台,把居住登记卡、场所备案登记证件办理搬到网上,实现与上门送证服务有效衔接。
一项项便民举措的出台,一次次服务内容的升级改进,让群众有了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平安的内涵不断延伸和丰富,人民群众对平安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西藏公安坚持向科技要战斗力,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去年6月,那曲市色尼区中信大酒店建筑工地内价值6.9万余元的电缆线被盗。那曲市公安局色尼分局依托科技赋能,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并迅速将3人抓获。
今年6月3日,边坝县公安局反诈中心接到辖区居民涂先生报警后,紧急启动止付机制,联合银行、通信等部门,仅用30分钟就完成了涉案账户研判、止付指令下达等流程,成功拦截涉案资金285万元。
60年一甲子。新征程上,西藏公安机关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守护雪域高原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